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
师德师风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师德师风

有什么不一样


有什么不一样

——清华附小学习见闻

?

? 梁丽虹

?

做出这个决定之前,我思量了很久。我的初衷是,要把老师们带到从没去过的地方,看看不一样的风景。

选择清华附小的理由有两点:一是我本人于20032009年两次去附小学习,附小一直践行的“新教育”理念,让我念念不忘。二是窦桂梅校长2011年上任以来,在附小开展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,让一所老牌名校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九方小学面临同样的发展瓶颈,附小经验或许值得借鉴。

4月份,学校先后派出两批24位一线教师,走进清华附小。

5月份,我带领第三批老师赴清华附小,参加其“1+X”全国课程研讨会。

短短几天,走马观花。这是十年内我和附小的第三次相遇,附小的校园依旧雅致大气,草木蓬勃热烈,教师温文儒雅,学生活泼开朗。

回来已经一月,我一直问自己:清华附小和九方小学,有什么不一样?

不一样的人

教师不一样。

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。决定教育成败的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。

教师要懂得,对学生的帮助、关怀和成全,就是对自己的帮助、关怀和成全。

校长好好学习,学校天天向上;教师好好学习,学生天天向上。

班主任是学生、家长眼中的学校,有时甚至是学校的全部。

选择当教师,就选择了不断修炼的过程。

上好课,是教师最高的师德。

努力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。

心存正念,遇事正思维,传递正能量。

做到才会得到。

……

这些文字,端端正正写在附小的校门口,初读是大道理,细嚼简直字字珠玑。

在附小的几天里,一些“所见”让我难忘。

下午230分,烈日当头,健身大课间活动开始了。足足40分钟,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操、踢球、跳绳、攀岩,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样汗流浃背、生龙活虎。没有一个老师在树荫下躲避,没有一个老师戴太阳镜和太阳帽,其敬业精神让人肃然起敬。我和旁边一位晒得黝黑的体育老师交流观感,他愕然地看着我,说:“咱们附小门口写着呢,‘什么时间干什么事,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,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’。”

附小一直践行新教育倡导的“底线+榜样”的教师评价机制,所谓“什么时间干什么事,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,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”就是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底线要求,其实这本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守则。可是,看看我们的老师,工作时间拖拖拉拉迟到早退者有之,工作场所在其位不谋其职者有之,工作过程马虎应付不在状态者有之。究其原因,因为我们缺乏“工作时间”“工作地点”这样的概念,缺乏“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”的意识。

522日,附小“1+X”课程研讨会拉开序幕。来自全国的2000多名代表让并不宽敞的校园显得十分拥挤。在校园行走,你会发现,附小的老师们个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。摆放的展板被风吹倒了,路过的老师立刻会上去扶起摆正;活动中个别学生开小差了,会有好几个老师同时上前用手势提醒;开会时有代表说小话,一旁的附小老师会轻轻制止……下午,当代表们渐渐散去,我看见老师们都在整理校园,图书室老师细致整理着那些散乱的书籍,美术老师将学生习作一一搬回教室,后勤工作人员在清理会场,整个学校忙碌而又有秩序。

选择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——这是附小一直向老师们灌输的价值观。责任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“校荣我荣,校衰我衰”,意味着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来维护和建设,意味着每一个人都为学校出一份力,使一点劲,意味着为学校做每一件事情都心甘情愿,自觉自愿。

这是王玲湘老师的语文课堂——《花脸》。没有光彩夺目的导入,没有眼花缭乱的课件,简简单单地读,轻轻松松地讲,扎扎实实地练。可是,老师的功力就在那,让你好不羡慕。她会从学生丝丝缕缕的言语中捕捉星星之火,予以点燃,让课堂瞬间熠熠生

辉。在教学“闯祸”片段时,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。

生:我闯祸以后最怕爸爸打。

师:这个“怕”字真让人心疼,有没有闯祸以后“不怕”的?

当学生说了很多“不怕”之后,王老师话锋一转,开启思辨话题:“怕与不

怕,对与不对?”

学生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,其思想和语言之精彩让听课者忍不住一次次鼓掌。

更精彩的在于,此处设计并没有“离题万里”,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,王老师细细聆听了学生的讨论之后,出示了课文的关键句:在有限的自由里勒着点自己。再问:这里面有‘怕’吗?有‘不怕’吗?

学生又一次展开了语言和思想的交锋……

她还会从别人看不到的文字背后,挖掘出深层的意义,把孩子们带到更开阔的境地。比如,冯骥才先生的这篇《花脸》,很多老师读到“我悟到一个祖传经验:在有限的自由里勒着点自己……”,把这个经验告知学生就以为水到渠成了。可是王老师却读出了“儿童的自由”和“成人的秩序”之间的冲突,对文本意义的开掘显然略高一筹。当我们都在夸赞附小孩子的素质好时,我在王老师的课堂里找到了答案——是优秀的老师成全了优秀的学生。

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——这是附小一直在推动的事情。何为专业尊严?附小的标准是:上得公开课,写得好文章,讲得大道理;学生喜欢,家长满意,专家认可。所以,附小的老师是自律的,他们懂得“上好课是最高的师德”,努力在课堂上证明自己的价值;附小的老师是自强的,他们勤于阅读,笔耕不缀,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修为;附小的老师是自尊的,他们处处用专业的态度、专业的精神约束自己,要求自己,最终成就自己。

从这些老师身上,我真的看到了不一样的学养和魅力。

学生不一样。

镜头一:傍晚,流连在附小的丁香书苑。三三两两的孩子,各处一隅,静静读书,浑然不知外面的世界。我轻轻地走着,缓缓地看着,目光停留在进门处书桌上,一本厚厚的书册里夹着一张蓝色的小纸条,随手拿起,上面工工整整写着:别动,我明天还来读。心里忍不住一声慨叹,要怎样尊重和呵护,才会培育出如此可爱如此本真的孩子啊?

镜头二:清晨,穿梭在附小的霞光里。校园里到处龙腾虎跃,踢球的、跑步的、攀岩的、轮滑的……个个汗流浃背,挥汗如雨,生龙活虎,生机勃勃。偌大的校园里,只有一两个老师和学生一起游戏,大多数学生都在自由活动,撒着欢地奔跑跳跃,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。一旁观摩的代表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赞叹——这才是儿童应有的样子啊!

“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”,这是三百多年前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主张,他说:“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,就要像儿童的样子。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,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,它们长得既不丰满又不甜美,而且很快就会腐烂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。”清华附小显然深谙此道。

镜头三:课间,在校园里行走,孩子们或喝水如厕,或轻言慢步,一切都那么有序,那么和谐。午间,徜徉在附小的教学楼里,孩子们或伏案小憩,或翻阅书籍,静悄悄的,一片安宁。课后,丁香书苑里人头攒动,站着的、席地而坐的、端坐书桌前的,静得只听见翻书的声音。古语云:动若脱兔,静如处子。说的恐怕就是附小的孩子吧?

从这些学生身上,我真的看到了不一样的教养和个性。

不一样的课程

1+X”,这是一道怎样的算术题?

2011年,清华附小参加了北京市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项目”,成为海淀区实验点校之一。学校以“改变课程结构,重构课程体系”为突破口和切入点,一开始就站在了课程改革的制高点。他们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“1+X”来表达新的课程结构和体系:“1”代表国家课程,“X”则是个性化课程。

1”——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。既要保证课程内容齐全,又要保证课程质量十足,还要腾出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多样化、个性化、特色化发展。这就需要“整合”,将课程中交叉重叠的内容重新组合建构;这就需要“优化”,优化教学内容、方法、策略,用最科学的方法,教最有价值的知识,促使课程效益最大化。最终目标指向——“减负提质”。

X”——校本(地方)课程自主实施。既要和国家课程合理衔接,形成严密的课程体系,又要依据学校独立的办学主张、实际的办学条件,尽可能满足学生千姿百态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,最终实现学校高一格办学理想。这就需要“融和”,打破学科界限,打破学段界限,打破校内外界限,跨领域融会教学内容;这就需要“适合”,准确定位学校办学目标,了解当前教育语境,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,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+”——不是简单的加法,而是富有“加减乘除”意味的变量和增量的整合。

就我的所见所闻,附小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层次的课程改革,即对课程做了初步的加减乘除运算,搭建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课程框架。学校将所有国家基础课程合并为“四大领域”:品德与健康,语言与阅读,数学与科技,艺术与审美。同时,根据学校办学主张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设置丰富多彩的“X”课程,整个课程结构追求0.618的黄金分割比例。这是一个重大突破,体现了附小对小学阶段课程的整体思考和深刻理解。

因为时间仓促,我没有看到附小如何将这种外在形式的“合”,推进到课程内部水乳交融的“和”。比如,为什么把英语和语文整合在一个领域?又如,“品德与生活(社会)”和“体育与健康”之间有什么关联?还有,“音乐”“美术”“书法”之间该如何彼此借鉴?“数学”和“科学”又有着怎样的共性和个性?要促使课程从“合”到“和”,就必须深入各领域具体学科,挖掘其中的联系和区别,通过建构联系形成互相关照、彼此贯通的学习过程,通过明晰区别达成各学科独有的本体的育人目标。更进一步的话,还可以领域为单位研究和制定各领域课程实施标准。

此外,“X”的拓展,除了学校自上而下的课程设计,也可由学生、家长自下而上开发合适的、喜欢的课程。

当然,要将课程向上述方向推进,对教师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、更大的挑战。教师的综合背景知识、学科驾驭能力、课程整合意识都要相应升级。这方面附小做了很多努力。首先,在教师入口上,从以往注重单一学科素养,转向引进综合素养高的“复合型人才”。其次,学校在教师培训、评价方面亦着眼于“整合”,比如,跨学段、跨学科、跨领域开展集体备课,组织交叉学科的课堂观摩活动等。

?? 无论如何,清华附小独具主张的课程一定会成就其不一样的教育格局。

不一样的校园

十年前,我第一次走进清华附小,恰逢附小乔迁新校区。以灰色为主调、四合院式的整体布局深深吸引了我,我觉得这校园真的与众不同。

十年后,再次走进清华附小,不变的是其外表端庄优雅的色彩和格调,改变的是其内在不断丰富深厚的育人观。在这座校园里流连,我处处看到九个字——“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”。

清华附小矢志成为“全国最宜读的学校”——因为“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最是自然”。学校处处书香弥漫,时时飘逸书香。教室里,墙角落、黑板下、窗台上,一摞摞书籍随意散落,好像在等着孩子们随时翻开。廊道里,窗台下、拐弯处、楼梯间,各式小书架琳琅满目,随墙而立的坐凳舒适柔软,让人忍不住想坐下来,静静打开一本书。丁香书苑简直就是爱书的孩子的天堂,色彩鲜艳的卡通小书桌,多得仿佛书架都不堪其重的书籍,还有童话故事场景再现:夏洛的网,我是好饿的毛毛虫……漫步其间,享受其间。最重要的是,书架书桌全都为孩子们“量身定做”,所有的书籍都举目可及,信手拈来,唾手可得。

走出丁香书苑,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。墙面色彩斑斓的手绘画,笔触稚嫩,一看就是孩子们的自由涂鸦。廊道上随处可见的小盆栽、小制作数不胜数,还张牙舞爪地写着小主人骄傲的名字。书法教室的墙上密密匝匝贴满了学生的作品,美术教室挂满学生制作的脸谱等手工作品,音乐教室满墙都是学生活动的照片,美其名曰“花开的足迹”。放眼望去,学生的作品、照片、手迹比比皆是。学校外墙上还看似随意实则用心地镶嵌着“三字经”“弟子规”“唐诗宋词”。没有一处空白,没有一处不写着“儿童”两个字。这里是儿童的世界儿童的天地,儿童主宰儿童表达。

日落时分,走出校门,回头看见操场中央一群轮滑社团的孩子,正张开双臂做展翅飞翔状,那自由自在蓬勃向上的姿态,和宣传橱窗里几个大字——“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”互为呼应!再想想丁香书苑里那个孩子的纸条——这就是尊重,这就是呵护啊!

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,教育因而回到原点,学校因而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。

?

(作者单位:株洲市石峰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)